第六届湖北省高校书评影评大赛校内选拔赛共收到20篇参赛作品,作品涵盖经典文学、影视作品等多个领域,集中展现了我校学子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。图书馆将通过微信公众号《读着》专栏逐一展示优秀作品。
穿越星际读懂那封爱的来信
在诺兰构建的太空舱里,当库珀透过舷窗回望地球时,那颗蓝绿色星球正在他的视网膜上燃烧成永恒的光斑。这个瞬间浓缩了人类最古老的困境:在浩瀚宇宙的无限性面前,作为有限存在的我们,如何在星海迁徙中保存那些属于人类的温度?《星际穿越》以黑洞物理为经,以父女羁绊为纬,编织出的不仅是一曲太空史诗,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归途的哲学诗篇。当永恒号飞船穿越虫洞的瞬间,银幕内外的时间流速似乎发生了微妙偏移——观众在169分钟的黑暗里,经历了一次跨越维度的情感共振。
在米勒星球的海啸中,时间突然显露出它的獠牙。每小时七年的差距,让库珀目睹自己生命像沙漏般倾泻。罗米利在永恒号上独守的二十三年生长出的皱纹,都是时空在人类肉体上刻写的文字。当库珀观看二十三年间的视频信息时,屏幕内外的时间流速差极有戏剧性——观众与他共同体验着被时间凌迟的痛楚。
展开剩余71%五维书架的超立方体空间里,墨菲房间的每个时间切片清晰可见。这个场景颠覆了传统时空观——不是父亲在拯救人类,而是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弯曲了时空结构,让爱穿越维度。诺兰在此创造了一个精妙的表达:人类需要借助高维文明的科技馈赠,才能理解三维世界里最原始的情感连接。
枯萎病蔓延的玉米地,扬尘中渐渐模糊的校车,暗示着人类正被放逐出文明的伊甸园。当NASA成为地下掩体里的秘密组织,这个设定本身就是对当代科技文明困境的绝佳讽喻:在末日危机面前,科学探索沦为地下宗教,方程式成为新的祈祷文。
塔斯在黑洞视界前与库珀分离时说的“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”,完成了人工智能的终极人性化认证。这个瞬间消解了人机对立的传统叙事,当机器人选择用诗句告别,证明情感才是文明存续的真谛。
当库珀在空间站苏醒,窗外是重建的宜人生态,这个乌托邦图景却透出深重哀伤。人类实现了行星际迁徙,却永远失去了地球时代。新盖的木质房屋完美复刻了记忆中的家,但精确的复制恰恰证明真实的缺席,就像五维空间里的父亲被困在书架的迷宫之中。空间站以土星环命名的细节,暗示着人类文明已从地球生物进化为宇宙游牧民族,但基因里仍镌刻着对蓝色星球的乡愁。
虫洞的球状呈现颠覆了二维平面的科幻传统。人类终于理解太空航行不是直线逃离。每个穿越虫洞的宇航员都在经历哲学意义上的“重生”——他们携带的地球记忆,成为文明的种子,在新时空中生根。
电影结尾处库珀再次踏上寻找布兰德的旅程,这个开放结局解构了传统英雄叙事。人类不再需要救世主,而是在无限的可能性中保持永恒的出发姿态。就像超立方体崩溃时纷飞的书页,每个文明都只是宇宙图书馆里的一卷手稿,重要的不是结局,而是书写时手指的温度。诺兰在此暗示:生存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延续物种,而在于保存那些让人类成为人类的情感记忆。
从墨菲卧室的幽灵现象到五维空间的手表密码,重力在影片中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:既是束缚人类的物理法则,又是连接情感的宇宙脐带。当库珀在黑洞中与塔斯讨论量子数据时,他们身处的空间正经历着时空度规的剧烈震荡——这种科学语境下的极端环境,恰恰为人类情感提供了最纯粹的实验场。重力在此成为宇宙级的隐喻:我们既被地球引力束缚肉身,又被情感引力牵引灵魂。
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扬尘意象,构成了一部微观文明史。墨菲破解引力方程的关键线索,竟藏在童年卧室的灰尘振动中——这个设定暗示着人类文明的全部密码,早已埋藏在最平凡的日常细节里。当库珀空间站里的人们在无尘环境中培育新作物时,他们或许尚未意识到:正是那些曾令人窒息的尘埃,保存着地球最初的生物记忆。
布兰德博士在陌生星球播下玉米种子的场景,将人类还原为最原始的宇宙农夫。这个动作串联起文明的两极:一方面是爱因斯坦方程描述的宏大时空,另一方面是种子破土而出的微观奇迹。当镜头在黑洞奇点与胚胎发育间切换时,诺兰完成了宇宙史诗与生命诗篇的终极缝合——每个新生文明都是时空母体分娩的婴儿,带着对宇宙子宫的乡愁开始远征。
在《星际穿越》的尽头,我们发现诺兰真正探讨的并非星际旅行,而是人类如何携带地球记忆在宇宙漂流。当永恒号掠过土星环,那无数冰晶折射的,是二十亿年前地球海洋中第一个单细胞生物的荧光。科学教会我们计算轨道参数,但唯有那些无法被计算的思念,才是穿越时空的链接。在卡冈都亚黑洞的事件视界,在超立方体的量子泡沫里,在米勒星球的海啸残骸中,人类始终在书写同一封家书。每个光年之外的回响,都是地球母亲的心跳;每次维度穿越的震颤,都是文明在寻找归途时发出的波。当库珀在空间站看到白发苍苍的女儿时,我们终于理解:人类最伟大的星际航行,不过是穿越时间,去读懂那封爱的来信。
(作者:苏杨,文学与传媒学院中文2班。)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炒股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